發布時間:2018.06.27
良莠不齊應該是新三板這個全球最大基礎性是資本市場最明顯的問題了,盡管全國股轉公司從2015年就在做分層工作,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分層制度顯然還不夠細致,未能將這些差距較大的公司詳盡的區別開來。
誠然,制度建設的滯后性也是市場詬病新三板的“槽點”之一,但是我們也知道市場都有自發的調節功能,而在市場火爆過后,經歷期望、失望、絕望后,除了一群熱愛新三板并希望這個市場越來越好的人以外,市場的內在調節功能也在持續發揮著作用。
掐頭:花盆里栽不出萬年松
新三板市場快速崛起并迅速聚攏了一大批優質中小企業,一批企業借助新三板平臺快速發展,據股轉公司發布的2017年掛牌公司整體運行情況顯示,經過市場的發展培育,掛牌公司五年以來總資產、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累計增長102.02%、75.97%、91.61%,已有906家公司掛牌后實現規模升級,其中48家微型企業成長為小型企業,844家小型企業成長為大、中型企業。
906家企業已不是小數目,但相對于萬余家的基數尚不足一成,而這一成不到的企業加上少數掛牌新三板之前就是知名大公司的企業,就構成了新三板市場上的頭部企業,也就是良莠不齊的“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市場壯大每年都有2000余家掛牌公司合計從新三板發行股份融資超過千億,雖然融資規模超過創業板,但是成功融資公司占比大約只是整個市場的四分之一,這些公司也可以說是市場上的“良”者,而其余公司只是“陪跑”。
而對于嘗到資本市場甜頭的公司而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入更活躍更高一級的市場成為必然選擇,于是新三板市場有了IPO熱潮;當然發現新三板市場存在優秀標的后,一些上市公司也主動出擊,新三板市場也成為上市公司的并購標的池。
于是一部分頭部公司從新三板市場離開,投入到A股公司懷抱,A股也充當著“掐頭”的角色。當然這也符合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給新三板市場的定位:苗圃與土壤。此外,多家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的新三板董事長也表示,“花盆里栽不出萬年松”,公司在新三板快速發展壯大到了一定階段,企業就需要進入更大的平臺。
當然也有些企業從自己發展角度考慮,選擇暫離資本市場,但應該也是結合企業實際做出的理智決策。
去尾:不適應市場的公司通過市場自我調節淘汰
與“良”相對的是“莠”,關注新三板的人總能看到各種對新三板的吐槽:掛牌新三板沒有好處,掛牌新三板增加公司成本、甚至有些公司“窮”到沒錢出年報。
掛牌公司彩虹光4月27日發布公告,“公司賬戶尚處于凍結狀態,無法聘請審計機構對企業2017年年報進行審計,申請延遲公布。”而至今彩虹光仍未披露年報,但公司未能按時披露年報于5月2日起被暫停轉讓,之后公司又于5月14日被股轉公司采取自律監管措施。
之后到6月1日彩虹光主辦券商中原證券發布公告稱,根據中原證券與彩虹光于 2017年簽訂的持續督導協議約定,持續督導期間為2016年11月17日至2017年11月16日。但協議到期后彩虹光并未與中原證券續簽督導協議,也未與其他券商簽訂持續督導協議,嚴格來說,公司目前并無主辦券商,存在被強制摘牌風險。
實際上,不管是因為成長到更大而去選擇IPO還是因為曾經盲目跟風后感覺不適應市場而無奈摘牌,經過爆發式增長后,新三板市場內在已經產生自我凈化需求,根據choice金融終端數據,2017年新三板企業摘牌數量709家,2018年以來至5月,新三板企業摘牌數量已經超過400家。
盡管仍不斷有新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但同期摘牌公司明顯更多,因此進入2018年后,掛牌公司總數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對于這種現象,有業內人士向中國網財經記者解釋稱:早期參與者對新三板市場期望過高,現在又對市場過度失望,所以眾多企業摘牌成為市場調整過程中必然的現象,相信短期內這一現象仍會持續。
對于會有多少家企業摘牌,上述人士說,也存在跌破萬家的可能性。而在去掉頭部的優秀企業以及尾部的不良企業后,留下的中間企業,才可能是適合新三板市場并能利用市場繼續快速壯大的企業。